Home

Published

- 24 min read

2020读书总结

img of 2020读书总结

Photo by Alex Ware on Unsplash

2020年我的关键词是“选择”。在这一年中,自己主动或被动地做了很多关键而且不能读档的选择,也因为这些选择用掉了自己的绝大多数时间,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但也是在这样略显紧张的环境中,自己才会带着新的问题去寻找答案,在往年,书籍是一个入口,通向一个与现实隔绝的避难所,但是从今年的某个时候,它逐渐成为了一个出口,当我在选择中权衡时,书中的人物、事件或段落开始在现实中激起回响,引导自己在不确定中保持相对的清醒,这也是我2020年最大的收获。


《魔戒》

虽然很早已经看过了电影,但这次读书,还是会被这样一个纯粹的冒险故事所吸引。在正义与邪恶对抗的简单主题下,却是一个奠定后来西方奇幻文学及游戏世界观的完整架构,也更是一个展现希望如何在怀疑与绝望中一点点升起并最终一扫阴霾的故事。这样的一个过程并不顺利,充满了令人心灰意冷的挫败,但护戒小队还是依靠宝贵的友谊、坚定的信念和必不可少的运气通过了命运最幽暗的深渊,顺便拯救了世界。

之前看电影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主角佛罗多(Frodo),看他一个人背负魔戒的重担,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使命。今年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和佛罗多产生了某种共情,生活的种种也像是他人无法替自己背负的“魔戒”,它的重量来自于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对未来的追求,这份重量在压低你的同时,也给予了你方向,或许可以算作生命的必要之重🤔。在今年一些略显困顿的时刻,我往往会想起这位在充满恶意的世界中,心怀希望穿行的小小半身人,尤其是他的希望来自于朴素的信念而非乐观主义,因此即使步履蹒跚,他的姿态依然充满了力量感。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角色是山姆(Samwise)。山姆是一个稍显笨拙但极为真诚的伙伴,有着自己早已知道但也从未能克服的缺点,甚至在旅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劝退佛罗多😂。这样一个人物,似乎和英雄这个角色永远无缘,直到《山姆·怀斯大人的选择》——这整个魔戒故事中最为惊险、最具决定性的一章,在命运的这个戏剧性瞬间,他对同伴的友谊转化成了战胜恐惧的勇气,激发了自己过去从未意识到的性格中最富英雄气质的一面,策划了一个大胆放肆的营救计划。山姆这个角色的可爱之处,不止在于他频出的俏皮话,更在于他示范了平凡的人,依然有回应命运的可能性。

而在2020,这些故事则显得更加珍贵,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大环境中,它所歌颂的希望与勇气,才应是人类最美好的特质。

Don’t stop believing.

rxdMAs.jpg

Photo by Henry Xu on Unsplash

《断头王后》

茨威格在这本书中,描写了路易十六的妻子、法兰西王后——玛丽·安托万内特(Marie Antoinette)从生为公主到走向断头台的一生。在这里,茨威格尝试了一种新的历史叙事,从心理分析而非历史分析,去讲述玛丽的一生。比起一个史官,他更像玛丽王后的辩方证人,在历史的判决中展现玛丽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内心冲突,以让陪审团的我们看到最真实的玛丽,这本书的副标题也是“一个平庸之人的肖像(Bildnis eines mittleren Charakters)”。

因此,茨威格不关注玛丽王后走向断头台的历史原因和影响,但抽丝剥茧地深入玛丽王后的内心,观察她的心灵与历史脉搏相呼应的震颤,因为正是玛丽王后心灵的发展——从一个无忧无虑耽于享乐的轻浮少女到一个破釜沉舟尝试掌握自己命运的女王,展现了普通人在与命运抗争时令人心惊肉跳的搏斗,而只有历史和命运才能赋予的夸张但真实的戏剧性,让玛丽王后的命运最终充满了壮丽的悲剧性。

只求一味享受人生,千万不要用沉思默想精打细算节约储蓄来打扰自己,她这样想,她圈子里所有的人也都这样想。只为感官而生,绝不静心思索: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道德,十八世纪的道德。命运让她象征性地变成这个时代的女王,她将显而易见地和这个时代而生,也显而易见地和这个时代而死。-——《断头王后》

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代表了两种面对人生的态度。

路易十六被动地接受一切,血腥的革命也没能改变路易十六性格中的懦弱,他妥协的照单全收,所以才“每天,每小时都有一小块国王的权威被冲走。”。玛丽王后最终主动审视自己的深渊,命运这最沉重的一击并没有毁灭她,反而锻造了她。

命运选择这位无知的年轻王后,让她在法国大革命的腥风血雨中一次次回答“你是谁”的询问,玛丽王后终于从凡尔赛这座洛可可的滑稽舞台中惊醒,在一次次的迎头痛击中,宏伟的特质才从她内心萌发,她开始在最无助的环境下带着决绝的意志求生。这位曾经最忧心于服装款式的公主,开始拉拢政敌、安抚(欺骗)叛军、书写密信、蛊惑狱卒、组织越狱,同时照顾孩子,即使是困兽之斗,但也带着王后的尊严,虽然,所有努力的回答都是——“太晚了。”。

然而,玛丽王后的一生并非彻头彻尾的悲剧,断头台斩掉了她的头颅,但也给她戴上了王冠。

《寻路中国》

在明代城堡的墙上,也刷着一条白色的标语: 抓住世行贷款机遇,帮助山区脱贫致富。——《寻路中国》

这本书中充满了上述略显违和的场景,作者何伟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敏锐地观察到了中国在本世纪初和世界撞个满怀时的躁动。

第一部分的城墙像极了一部公路电影,作者开着他租来的切诺基,抱着surprise me的心态一路追寻着长城的痕迹。他对这趟旅程就像对这个国家一样完全没有任何预设,即使是考驾照的试题,他都能在与现实中的对比观察中,加深对这个社会的理解。

在第二部分的村庄中,作者记录了自己在北京郊外三岔村的生活,他以一个村庄外来者的身份,记录了这个村庄和其中的村民,在中国社会转变中在经济与政治上的选择。这个故事中,何伟与魏嘉小朋友的友谊很打动人,尤其是他在魏嘉病重时伸出援手。同时,魏子淇代表了最先嗅到社会风向转变的那一批人,他们兴奋又略带不安地叩响新世界的大门,重新学习和父辈们完全完全不同的处世方式,并且学得很快。这也是当时中国社会潮流的一个缩影,环境和其中个体的互动,共同塑造了一个让人频频惊叹的新时代,何伟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这个有趣的过程。

从耶稣降生到第一个工厂出现,全球经济产出的年均增长率基本为零,工厂作为现代经济的象征,也正不动声色地将社会上一切生产和非生产要素定价,不可逆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第三部分的工厂展示了这一过程。工业经济的蓬勃,也带来了路径依赖,这也成为中国后续发展的政策倾向,其中最有代表性地是古堰画乡,一个在仿皮加工经济模式上长出的艺术产业,可以说是赛博朋克2006。另外,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何伟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发现了经济增长的引擎来自于土地财政,来自于土地使用权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呼兰河传》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想起《白鹿原》,这两本书都有着纪实风格的魔幻。《呼兰河传》的魔幻来自于荒诞,来自于呼兰河荒谬的生活,和在其中多数心灵荒芜的人们。这些人漂浮于呼兰河的街道,惴惴不安地张望,直至有一场鸡毛蒜皮赋予他们形体,再由看热闹本身装入意义。在呼兰河,流言是永不贬值的通货。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产生了很多荒谬的故事,但也出现了冯歪嘴子。冯歪嘴子住在夏天会被黄瓜秧爬满外墙的磨房,平日就推着小车卖黏糕。但他也有秘密,她的妻子和儿子就住在冰冷磨房中,这件事在被人发现后就成了呼兰河最大的新闻,大家都推断这个只能盖着草的孩子活不过冬天,这份期望在那年冬天落空,却因几年后在冯歪嘴子老婆生下另一个孩子去世后达到顶点,呼兰河在饥渴地等待一场由死亡开场的节日。只有冯歪嘴子,迟钝地感知周围人的无助乃至恶意: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于是他自己动手喂他那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调匙喂他。…在别人的眼里,这孩子非死不可。这孩子一直不死,大家都觉得惊奇。 到后来大家简直都莫名其妙了,对于冯歪嘴子的这孩子的不死,别人都起了恐惧的心理,觉得,这是可能的吗?这是世界上应该有的吗?——《呼兰河传》

冯歪嘴子或许就是萧红对呼兰河的一个答案,在一个绝望和无聊会传染的环境中,这种钝感力可能是必要的,你无法用造成这个困境的思维,去尝试超越这个困境。而他们又在恐惧什么呢?他们害怕的其实是希望和自由,冯歪嘴子像一面镜子,每个人在惊恐于自己竟然还有选择的同时,发现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所以落荒而逃。

只有冯歪嘴子,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悉心照顾着自己的孩子,正如他照顾着自己的生活。

他是快乐的。

《寂寞的游戏》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很钝很钝的剔骨刀。——豆瓣短评 @小米=qdmimi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很难再在另一本书找到相似的特质,既有强烈的疏离感,又有让人难以忍受的压迫感,像是在一个被隐隐雷鸣吵醒的沉闷潮湿深夜,准备合眼再次睡去的瞬间,一道意外的闪电让人直面镜子中陌生的、还没来得及防备的自己。

作者袁哲生在这本书里敏感地记录了“我”在十三至十四岁的人生故事,说是故事,但作者捕捉的是瞬间。日常在书中被一一剖解,在和人生偶然的直接对视中,“我”失去的远比预想的更多,虚无感在每一个文字的角落层层累积,然后在即将到达顶点,让人刚准备说些什么以打破这份无法忍受的寂静前,陡然散去,但你又发现可以在周遭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事物身上感受到它。

In the end, all the feelings will find their forms.

就例如,在《父亲的轮廓》这个故事中,“我”的父母在我沉睡时会悄悄打开房门看我,我虽然有时能感受到,但因一直因无力面对二人相对的情境而始终保持静默,而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晚上:

突然有一个晚上,当母亲走进来的那一刻,我从床上坐起来,叫唤了一声:“妈!”我听到母亲立在门边的黑影渐渐发出沉重的呼吸,过了不知道多久的时间,母亲的轮廓开始颤动、啜泣起来。我对自己突如其来的举动感到十分后悔,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个终于到来的时刻。

故事在这里基本结束,留有大量的被令人不安的寂静填满的空白。我也想起初中的某个午后,突然午睡醒来,和站在房间门口有些不所措的母亲四目相对的时刻,我惊讶于作者可以挖掘到这种细节的敏感。

想到去年看蔡明亮的电影《郊游》时,我也有读这本书类似的感觉。在这部漫长灰暗而少有对白的电影中,世界是过于真实的,人自身的存在反而是最不确定的,这部电影的男主就和“我”一样,在这个世界中敏感孤独而没有体积地游离着,被意义不明的万事万物轻易洞穿。

卡尔维诺曾援引博尔赫斯《想象的动物》,里面讲有一个动物就叫做“总在你背后”,无论你转的多快,它总是转的比你更快地躲在你背后,你永远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但它永远在那里。卡尔维诺接着话锋一转,说后视镜的发明,让我们不用转身就看到了:这种动物比任何想像的动物更可怕——它是虚空。


写到最后的时候,2020年已经是去年了。

去年,我还读了以下还不错的书:

  • 《燃烧的法庭》这是美国密室推理作家约翰•狄克森•卡尔的作品,这是一本由密室、猎巫、女性毒杀小史构建的推理小说,我本来不是很喜欢这种仅为了复杂和精巧而设计密室的类型,但最后一篇的反转展现了作者的野心,很短的篇幅就将整本书颠覆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寒冷故事,也让这本“一案两破”的推理小说显得如此特别。

  • 《德川家康:崛起三河》是山冈庄八书写的德川家康系列图书的第二本,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成长构成了这本书的两条故事线,这本书的高潮在于桶狭间之战,织田信长率领的小队绕过对方主力奇袭了今川义元,直接击溃了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将军,织田信长在劣势中避免了被歼灭,德川家康也永远地摆脱了今川家人质的身份。而历史的幽默在于,这一切只能归功于战场上一次风向的突然转变,才能让织田信长在暴雨中看到了今川义元的大帐,日本的战国史、甚至之后的世界史就因为这一阵风改变了走向。

  • 《严厉的月亮》是美国作家罗伯特·A·海因莱因于1966年出版的软科幻小说,讲述了在未来用于流放地球犯人的月球,在受到地球的长期残酷剥削后,决定通过战争争取平等的权利,也被称为“月球版的美国独立战争”。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描写星际战争和银河英雄,它的内核更像一本诙谐的无政府主义革命手册,作者塑造了一台有自我意识、幽默感和小孩子性格的超级电脑——迈克,迈克加入革命者队伍后,在帮助他们制定完美计划的同时,也在尝试理解革命。教授和地球代表在战争前的辩论,也显示了地球上文化优越论信众的傲慢,这种傲慢也在历史中无数次重复,教授也只能这样提醒:

    我们也许是暴民,但我们现在是武装起来的暴民。——《严厉的月亮》

2020年,因为各种内外部的因素,自己并没有多少时间去读书,上面的大部分书都还是在信号不好的出差路上读的。虽然有些可惜,但这些书籍还是拓展了自己内心世界和外部坚硬现实之间的缓冲区,所以当我站在2021年的开始回望,2020于我,依然还有可爱的地方。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Related Posts

There are no related posts y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