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 16 min read
Weekly Reflection 25#6: Keep Your Faith

Photo by Bruno van der Kraan on Unsplash
本篇是对 2025-02-02 至 2025-02-08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Don’t Stop Believing
这周开始于周一收到的面试后拒信,虽然自己对此有所心理准备,但是真正面对的时候还是需要些时间处理,尤其是感觉目前找工作来到了一个瓶颈期——这多来自于很多含糊其辞的拒信,让自己不知道可以如何提高。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就对面试后的拒信更为敏感。
怀着这样的心情,自己忐忑地等待着另一个面试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这种不安在逐渐增加,虽然自己尝试用斯多葛的方法,不去担心自己已经无法控制的事情,但是找不到工作的现实焦虑还是让这种努力收效甚微。在度过了没有太多效率的两天后,我的状态反而好了很多,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前两天的“无效率”反而让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得到了休息,自己在充足的睡眠后,又获得了精神力量。
在周三,我在发了一封 follow-up 的邮件后,就开始了英语音标和语法的学习。回顾自己之前的英语学习,我没有很主动地去学习这些课程,这主要还是因为靠着看英语电影积累的语感,帮我度过了大大小小的英语考试,自己就形成了路径依赖。毕竟,和情节画面俱佳的电影相比,语法书显得索然无味。但是,在此前的面试中,我发现又是还是词不达意,虽然自己逐渐习惯用英语思考,但是依然不能地将脑子中的想法全部以一种流利的方式表达出来。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对于自己发音和语法的不自信,毕竟自己的英语学习不够系统,虽然刚好能够应对应试考试,但是因为知道自己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在表达时就缺乏对自己语言的自信,脑子经常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再过一遍自己的发言内容,这样在沟通时就会磕磕绊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重启了之前的英语学习计划,从音标和英语时态开始学习,这样的学习也将自己从焦虑中解脱出来。
第二天,当我听着音乐学习现在完成时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手机的来电铃声,我的第一感觉是音乐中的采样,后来才发现是自己的手机,而来电的正是之前面试的公司 HR。在那一瞬间,我就预感到了可能是下一次的面试邀请,在电话的简短沟通过后,果然是我所预期的面试,而且是在对方的公司。我一方面很开心自己通过了之前觉得已经 failed 的面试,另一方面也很期待之后的线下面试,因为自己有着奇怪的自信,自己在线下沟通中会表现得更好。
经历了这种心态上的反转,我对之后的面试更多的是期待,而非紧张。这种变化可能也是来自于自信的提升,具体来说,外界的积极反馈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自己沟通和能力的信心。同时,上周两次面试中,自己也总结了经验和需要提升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可以通过短期的努力,改进沟通的技巧,并应用在下一次面试中—如果还有的话。当然,如今自己获得了这个机会,这种“失而复得”的感觉和随之而来的 nothing to lose 的心态, 也让自己更能关注积极的方面。
英语脑
上周,我有一个在下午的面试,我在早上醒来时突发奇想,想从起床开始就用英语,而非中文,进行思考,我想着这就像大脑的热身,避免下午面试的时候突然切换语言而不适应。于是,从早上开始,我用英语写 morning journal、规划工作、思考和胡思乱想,在一上午的热身后,我在下午的面试中,英语沟通还挺顺利的,相较于自己此前实习时的面试,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想这也是学英语和用英语的区别,当开始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去思考时,才能摆脱脑中 “中转英” 的翻译脑,用英语去进行有效的沟通。为了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顺便准备下次的面试,从这周开始,我也尝试坚持用英语去思考。
阅读
《法国大革命:一部历史》
上周阅读了三节《法国大革命:一部历史》,高等法院和国王的对抗让三级会议成为了一个现实选项,这背后则是法国摇摇欲坠的国家财政在勉力支撑,社会暗流涌动,托马斯·卡莱尔对此有精准的描写:
无论是压迫者还是被压迫者, 每个人都模糊地感觉到自己的位置是错误的。
《脑髓地狱》
上周还阅读了久闻大名的 《脑髓地狱》,作者梦野久作。我本来以为会很晦涩,但一下子看了 1/3 。这本的结构目前有些像书中之书,情节通过主角对另一些书的阅读来补充,书中的悬疑主要来自对人意识源泉的探索,以及对“脑髓时人思考之处”的质疑。我很喜欢作者在此之上“脑髓追逐脑髓”的诡计结构,在推理小说中,不论是本格、社会派或变格,往往都是读者对抗凶手,而总是技高一筹的侦探,负责最终呈现谜题,但是在这本书中,却有种读者对抗自己脑髓的奇妙感,读起来怪诞但有趣。
《我与地坛》
周一临睡前看了一节《我与地坛》,史铁生 认为世界上本来就有幸或不幸的人,这个选择的过程都是随机的,人不应有任何的 “Why me” 或 “Why not me” 的心态,因为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当你想要通过理性去理解这些问题时,也只会陷入盲人临深渊的境地,我们可以做的,也只有坦然地接受它, just live with it。
稍早前自己在做家务时,看了 chess.com 出品的 Wesley So 纪录片——《How Chess Grandmaster Wesley So OVERCAME All Odds To Be One Of The Best》,我之前一直以为他是华裔,但没想到他来自菲律宾,出身贫寒的他,小时候因为爸爸的一个小小的象棋盘而开始了象棋的道路。这部片子中, Wesley 是很真诚的,他回顾了自己的成长,自己犯过的错误,疏离的原生家庭,以及他神奇地来到美国并找到了一个新的家庭,在新的家庭的支持下,他重拾了对象棋的信心,也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也说 keep faithful 的重要性,我想,这也是我缺失的,要对未来 faithful。此外,Wesley 还说一天集中 10-12 小时在一件事上,很难坚持一个月,他也会享受 break,去游泳去Minnesota 的户外散步,在象棋之外,还需要 enjoy life。
在 be faithful 之外,我目前有 enjoy life 吗?Maybe not。昨天看 柴静 回忆陈牤 ,后者说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何出发”,想想自己当初选择出国,一个原因是因为可以和 熊小花 团聚,另一个原因也是不想再在国内压抑的氛围内感到精神紧绷。而如今呢,自己是否准备好了面对工作后的生活,到时候,自己将要做什么呢?虽然想说独立开发,但是自己好像已经很久没有写代码了,自己曾经的热爱呢,代码(开源 &。Rust)、贝斯、读书,似乎自己有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去做这些事情。或许是因为找工作的压力,自己需要一个不需要太思考的事物,比如 Monster Hunter-World,不过自己或许也可以从其他的事物中找到自己或许更喜欢的乐趣,这些兴趣可能会将自己领往自己从未想过的方向。
另一个细节是,史铁生 对母亲的怀念带有深深的自责,但是又是不已经流露出来的,他听到别人说地坛公园真大的时候,想到这么巨大的公园中不仅处处都有自己的车辙,还有母亲寻找自己时的小小脚步。自己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对这个细节完全无视了,现在再读才感到他深深的心酸,并能理解这份心酸。
《青灯》
周二自己脑子因为投工作有些焦躁和混乱,在睡觉前,想看一下书,但是又不知道看哪一本,结果手无意点开了北岛 的 青灯,虽然之前自己读过了大半本,但这次打开在第一页,索性就重头读。《青灯》中讲述的 冯亦代 对 梵高 向日葵的回忆十分动人,他在推着粪车的繁重劳动下,看到邻家农户中的向日葵,不禁想到之前自己在上海家中收藏的梵高向日葵的复制品,画中的生命力也给了他力量,让他可以度过艰难的岁月。时至今日,我想,那种生命力依然值得追随。
电影
上周日在吃晚饭的时候,我看了收藏已久的《共同警备区》,多年后再看朴赞郁的电影,依然会被他的想法惊艳到。电影用了很多次摇镜,来交替展现电影中四个人的神态,很好地处理了多人特写的问题。在影片结尾,电影中期亭子转雨伞的剪辑太美了,我拉回去看了多遍。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两件事物会存在这样的相似性,但当导演展现出来后,我发现却又是如此明显。当然,宋康昊 的演技十分精彩,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边界线上站岗时,眼睛朝下望,脸颊两侧的肉竟然抖动了两下,很好地传达了角色带有玩笑的轻蔑,当我之后尝试自己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发现自己都做不出来,不知道这个细节是导演想到的,还是宋康昊发现的。
Weekly Gems
- 在一席的演讲——“学语文不需要语文书”中,郭初阳分享了他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评和建议,主要包括自己此前未特别注意的对原文的删改,这导致了对作者遣词造句能力的失真、甚至对故事本身的走向的扭曲、以及对读者,虽然只是小学生,的心智上的矮化。他提出来,Free Voluntary Reading (FVR) 是更自然更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因为读者会在阅读中学习语言的应用,同时,“广泛阅读的人最终都会走向伟大的书”,这些“伟大的书”也会引导读者心智上的成熟。
- freeCodeCamp 出品了 《The CI/CD Handbook》,正好自己最近因为面试的原因,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之后可以作为帮助理解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