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 18 min read
Weekly Reflection 25#1: 新年的转变
本篇是对 2024-12-29 到 2025-01-04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在 2024 年即将结尾,我准备回顾 2024 并写下年度总结时,才发现又陷入了由于已经模糊的回忆而无从下手,但当我翻看自己 2024 写的为数不多的几篇 weekly reflection 时,我发现那些被写下、被记录的瞬间没有像记忆一样随着时间模糊甚至消失,反而带给我重新发现的惊喜,于是,今年希望自己也可以坚持这样的一个习惯。
睡在枕边的猫
2023 年年末,我和熊小花来到了 Y&K 家跨年,今年也是一样,但不同的是,我们只是过来照顾因他们外出旅行,而单独在家的小猫Pepper。上一次和小猫接触,还是自己小学时家里短暂养的一只白猫,名字似乎叫“白雪”。白雪在我们家待了几个月,之后就不见了,听妈妈讲是送人了,当时自己还因此难过了好久,不过自己这样和猫的第一次接触,让自己在猫和狗中,更支持猫的倾向。
Pepper 是一只小黑猫,前肢只有爪子部分是白色的,像两个雪球,胸前有一片三角形的白色,像是小朋友用餐时的围嘴,长得分外可爱。我们刚到家时感觉她还有些害怕,但是第一天的晚上,她就跑到我的枕头旁边睡觉—熊小花也因此放弃了床上靠近暖气的位置。第二天的早上 9 点左右,我们还没有起床,小猫咪已经开始喵喵喵地要早上的湿粮,这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新的起床方式。
在和小猫咪相处的几天,我发现猫的生活真是特别简单,睡觉、趴窗台、等喂食器出食和躺躺。而且等喂食器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每次在定时器前的一个小时,她就会揣着手躺在对面的地毯上,眼巴巴地看着喂食器。为此,熊小花 还煞费苦心地去教小猫咪认喂食器上的时间。小猫咪是个 foodie,而且不太会主动运动,再加上 熊小花 心软多次喂食,小猫咪在我们离开的时候就肉眼可见地长出了赘肉。
此外,小猫咪也对我和家人的沟通产生了奇妙的影响。
我和 妈妈 打电话,她虽然告诉我不要和猫离太近,小心被抓伤,但也说猫的眼睛真大,还说 弟弟 之前和她说之后家里面也一只猫,我本来以为她会拒绝,但是她现在说也可以考虑。我还记得我初中时,想收养朋友家的一条狗,妈妈本来反对,但说如果我下次考试考到了什么成绩就可以收养,之后我没有实现这个 KPI,于是不了了之。之后妈妈有次下班,遇到一只小黄猫一直跟着她要吃的,她带着她走上楼,想着猫猫要是进家了就在家里养着,但是小猫在还有一层的时候就转身离开了。这样想着,妈妈还是喜欢小动物的,家里面多个小动物也是多一个陪伴,之后回国的时候,可以帮妈妈挑一下。
回想起来,自己出国这一年半时间,好像只给 弟弟 打了 1-2 个电话,最近一个还是上个月圣诞左右打的,感觉兄弟之间的关系很奇妙,虽然是很亲密的人,但是有时也不知道怎么联系。这周,我想着新年,于是和 弟弟 又打了个语音电话—就像之前一样,我好像不是很习惯打视频电话—虽然家人间也没什么。这次 弟弟 接了电话之后,听说我在看猫,于是说“让我也看看猫”,然后直接把语音挂了,打了视频过来,我给他看了 Pepper,然后我们就开着视频轻轻松松聊聊天,我想我们之后也会通过视频来聊天了。
破与立
混乱
上个月月初,自己交了论文,虽然短暂轻松了几天,但随后就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的状态。我总感觉自己的论文漏洞百出,担心自己的论文无法在第一次时通过,然后就想到随之而来的学业压力、延毕压力和财务压力。虽然我了解 Stoicism,知道这些情况已经完全不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了,但有时还是很难控制自己陷入这种负面的情绪中。忘记在哪本书中看到的,一位斯多葛主义者在期待生活的变数,以此来测试自己的“道”。而现在,当自己处于一种不确定中时,才再一次体会到“知易行难”。
为了缓解这种胡思乱想,我开始投一些工作。But honstly,那些都是准备不足的尝试,自己只是看到感觉还不错的岗位就投,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懒得让 ChatGPT 生成个动机信。一方面,自己毕业的不确定性让我没有办法自信地准备面试;另一方面,我总是感觉自己准备不足:英语、技能、术语、portfolio…,感觉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太多了,而时间是如此之少,面对想象中巨大的工作量,自己不知道从何着手,因此开始某件事就要考虑机会成本——没准儿另一件事会对自己更有帮助,结果就是,自己麻痹在原地,动弹不得。就像 何勇 唱的
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到了圣诞假前,自己一无所获,就和预料中一样。之前学国际象棋的时候,经常听人说 “Don’t play hope chess. “,当时虽然觉得有道理,但是体会不深。当我在 play hope job-hunting 时,才体会到这种方法是对自己的一种欺骗。
放空
自己抱着这样一种低落的心态迎接新年,想着反正大家都修年假了,没有人会看 applicaion,也没有什么职位放出来,于是就给自己放了几天假,心理上没有再考虑就业的压力,脑袋也被倒空。也就是这样,当自己在这周看独立博客时,才受到了巨大的启发。
我在 Arun Mathai 的 Am I a Fraud ? 中,了解了 Imposter Syndrome 这个概念:
Impostor syndrome, also known as impostor phenomenon or impostorism, is a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in which a person suffers from feelings of intellectual and/or professional fraudulence. One source defines it a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perceived self-doubt in one’s abilities and accomplishments compared with others, despite evidence to suggest the contrary”. - wiki
他进一步引用了他朋友 Akshay S Dinesh 的话:
“See, imposter syndrome - many suffer from. One part of it maybe real. But those with imposter syndrome usually overcompensate by building lots of skill. Now, the false part of it goes away only when you work in a company with others and realize how stupid most others are.”
其中,overcompensate by building lots of skill 这句话让我想到自己一摸一样的状态,总是想要学习新的技能,也因此陷入 tutorial hell 和由此带来的时间的匮乏。但是,在了解了这个概念后,自己尝试正视自己已有的能力、经验和品质,正是这种积极的探索让自己低落的心态逐渐昂扬。之前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感觉洋务运动没有思想进步而局限于器械革新的可笑可叹,而过去自己也竟然陷入其中许久,局限于技能的提升,而没有对自我认知进行审视。
反完美主义
之后,我又看到了Thomas Deneuville 关于 Getting Things Done 的精彩论述 The Cult of Done Manifesto:
- There are three states of being. Not knowing, action and completion.
- Accept that everything is a draft. It helps to get it done.
- There is no editing stage.
- Pretending you know what you’re doing is almost the same as knowing what you are doing, so just accept that you know what you’re doing even if you don’t and do it.
- Banish procrastination. If you wait more than a week to get an idea done, abandon it.
- The point of being done is not to finish but to get other things done.
- Once you’re done you can throw it away.
- Laugh at perfection. It’s boring and keeps you from being done.
- People without dirty hands are wrong. Doing something makes you right.
- Failure counts as done. So do mistakes.
- Destruction is a variant of done.
- If you have an idea and publish it on the internet, that counts as a ghost of done.
- Done is the engine of more.
我随后将 ‘Everything is a draft :)’ 放在了我的 Morning Journal 的模版上,这样自己每天都可以提醒自己,不要追求不存在的完美,不论是对事物还是对自己,保持行动感才是最重要的。
Walk In The Light
后来,当我在看 Obsidian 相关的技巧时,又看到了 Hananoshika Yomaru ‘Build My Life in Public’ 的 Obsidian 页面。我看完深受触动,这种情绪来源于他对自己和自己生活的诚实,就像他追求的 “walk in the light”,这种真诚本身,就是有巨大力量的,尤其在这样一个被滤镜覆盖的社交媒体时代。他 “Keep building.” 的 principle 和我相同,找到具有 like-minded 的人,对自己本身也是一种鼓舞,他对于自己人生的期许也提醒着我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
以上的 3 次经历,让我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的锚点,虽然这种思考当下仍然是模糊的,但这种思考已经让我从找工作的唯一面向中跳脱出来,也因此获得了自由。面对 2025,我满怀信心又充满期待。
阅读
这周看了 法国大革命:一部历史,自己利用 Obsidian 做人物关系的追踪,结合 wiki,自己终于有了书读进去的快乐。这个读法很费时间,主要是由于作者 Thomas Carlyle_托马斯·卡莱尔 预设作者对 法国大革命 和其中的主要人物已经有了一定了解,所以人物并没有细致的介绍,不熟悉的读者只能自行查找。还好目前有 wiki,这个工作轻松了很多,而且在阅读人物 wiki 页面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不少有趣的历史,也算是一种额外收获。
这周还看了阿来 的 尘埃落定,这本讲述边陲土司故事的书,读起来意外的精彩。“我”作为一个傻子,并没有智力上的残缺,作为读者,我感受到的是这个孩子的敏感,和由此带来的独特观察,“我”的视角在百姓和土司之间自由流动,展现了这个寨子中的百态。此外,“我”的傻和书中的魔幻风格十分契合,造成了一种让人信服的荒诞感。这本书的魔幻让更多地想到 莫言,而非 马尔克斯,阿来和莫言的相似点,也是他们文笔厉害之处,也是他们发现并抓住了中国这片土地上的魔幻,这种魔幻是中国读者,甚至只有中国读者所能理解的。之前我问一位哥伦比亚 的同学,她怎么看 百年孤独 的情节,她告诉我说他们非常好理解这样的情节,因为这和 哥伦比亚 的现实非常贴近,对不同背景文化的适应性或许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世界各地都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Weekly Gems
-
方励 在 一席 上的两个演讲
让我很受触动,一方面,是因为他本身对生命的持续的热爱,这种热爱没有体现在养生,而是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并获得充沛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当以 10 年为期规划人生时,繁琐的细节就会隐去,真实的自我才会显现。我想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对自己人生负责是很难的,但是随波逐流、未加思索的生活也是不值得过的。
-
黄晓丹在一席上的演讲 随时间而来的真理 也十分有启发,虽然自己从小就死记硬背了很多古诗词,但是在这个演讲中才明白自己没有理解最精华的部分。在感慨中华文字优美的同时,我也很欣赏这种和古人跨越时空的理解,她在这个视频中,引用了 陶渊明 在 荣木 中的诗句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展现了两种人生态度,她随后引用了叶嘉莹 的话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这个视频奇妙地安慰了我,从更大的角度看,困窘只是生活中很小一部分,无需怀有过多的忐忑,人生更为广阔。期待她的新书 九诗心。
-
当我在在找荷兰初版的霍比特人时,发现了 my tolkien books 和 hobbit hunter 这两个网站。两个网站列出了拥有者的藏书,内容丰富得让人羡慕。
-
找到一个免费的英文字体:Atkinson Hyperlegible,已经将其换成了 Obsidian 的默认字体,配合中文字体 霞鹜文楷,有了很满意的显示效果。